回看基金行业八件事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3-12-22 11:43  阅读量:8684   

编者按:2023年是中国公募基金行业蓬勃发展的第二十五年。即将过去的这一年,公募基金行业规范水平稳步提升,行业实力显著增强,产品结构持续优化,不仅开启费率改革,还持续加大创新力度,指数产品实现全覆盖,公募REITs产品不断“上新”。即使面对权益市场波动,也能坚定践行专业投资者的责任与担当,发挥长期资金的“压舱石”作用,强化逆周期布局,出手自购提振投资者信心,稳妥应对新基金发行遇冷及产品清盘挑战。岁末将至,本报以“八件事”总结回顾基金行业2023年,期待明年公募行业焕发新活力。

回看基金行业八件事

- 本报记者 王 宁 冷翠华 吴 珊 王思文 昌校宇 见习记者 彭衍菘 方凌晨

费率改革

有效激发市场活力

作为公募基金行业今年的“重头戏”,费率改革一经实施便引起行业巨大反响。整体来看,公募基金市场费率改革影响深远,除了让利于持有人,还对完善公募基金产品结构、满足投资者差异化需求,以及激发市场活力等产生极大积极作用。

今年7月份,证监会发布实施《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工作方案》,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第一阶段正式启动。从进程来看,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前期以头部公募行动为主,后期中小型机构积极跟随参与,目前全行业已完成第一阶段费率改革,并取得显著成效。例如,有序调降存量主动权益类公募基金费率,根据证监会公开数据显示,按2023年6月底规模计算,公募行业每年为投资者节约费用支出合计约140亿元。同时,推出首批浮动费率产品。8月份,首批与规模挂钩、与业绩挂钩以及与持有期挂钩的三大类型浮动费率产品正式获批。

临近年末,第二阶段费率改革正式启动,标志是证监会12月8日发布《关于加强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证券交易管理的规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主要内容为合理调降公募基金的证券交易佣金费率,降低证券交易佣金分配比例上限,强化公募基金证券交易佣金分配行为监管,明确公募基金管理人证券交易佣金年度汇总支出情况的披露要求。综合前两个阶段公募基金降费举措来看,每年有望为投资者降低200亿元投资成本。

监管部门此次还对优化结算模式、提质增效等提出新要求,公募基金仍需多方面加快落实落细。业内专家建议,一方面公募基金要加强研究提高投资能力、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和投资决策流程,以提高投资业绩和风险控制能力,并不断优化产品策略,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投资者偏好的变化;另一方面,公募基金要强化内部控制和合规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和合规管理机制,确保业务运作符合监管要求。

长远来看,优化公募基金行业费率结构将激发市场活力,进一步提升行业竞争力。基金公司可以通过提供多元化产品组合、加强主动投研能力、优化主动权益产品线布局、扩大市场份额等来提升盈利能力。

基金公司大规模自购

提振市场信心

今年以来,基金公司基于对未来市场的信心,掀起两轮较为集中的大规模自购,拟动用资金合计近30亿元。

8月21日,公募基金密集宣布“自购”,14家公募基金公司抛出自购旗下权益类公募基金的计划,拟出资额合计达7.3亿元。此后,从10月29日到11月底,基金公司再次掀起一轮大规模自购计划,拟出资额合计近20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一般情况下,基金公司自购可以起到三方面作用。一是为市场注入增量流动性和市场信心,有利于引导市场进行价值投资;二是提高基金公司、投资者风险和利益的一致性,提振投资者信心,稳定市场预期;三是利用自购资金补充基金资产、稳定基金规模。当市场波动较大、情绪低迷之时,基金密集自购通常作为一种或将止跌企稳的积极信号出现,有助于稳定投资者情绪,防止出现恐慌性抛售。

回顾历史,在公募基金接力自购的高峰之后,市场往往会出现修复或反弹。这意味着,对于基金公司而言,自购不仅给市场带来更多流动性和更强信心,也为基金经理在未来获取超额收益打下基础。

“基金投资时常需要用时间换空间,需要用80%的时间来消化震荡和下跌,然后在20%的牛市时间里,挣来绝大部分的收益。”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在其官微上表示,回头看,那些蛰伏的“漫长的季节”,那些深感“危机四伏”的谷底,才是适合布局的播种期。

强化逆周期布局

提高主动投资能力

“强化逆周期布局”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在今年8月18日证监会公布的“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一揽子政策措施中,明确要求“建立公募基金管理人‘逆周期布局’激励约束机制,减少顺周期共振”。12月14日,证监会召开党委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证监会系统贯彻落实工作。其中提到,“引导投资机构强化逆周期布局”。

作为投资端的主要力量之一,公募基金是联结资本市场与居民财富管理、实体企业发展的重要纽带。这就要求公募基金既要恪守资管本源,坚持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更要把握新形势、理解新使命、领会新要求,在牢固树立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全面提升各项核心能力实现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与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相向而行,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局。

今年以来,公募基金加大逆周期布局力度,提高主动投资能力。一方面,公募基金加快创新开发指数产品,丰富我国指数基金产品布局,拓展指数化投资空间和指数生态圈建设,引导更多资源集聚到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领域。同时,其进一步提高主动投资核心能力,增加权益类基金发行比例,以理性审慎的专业化视角进行产品布局和投资运作,促进行业结构优化;另一方面,基金公司降低部分产品管理费率水平,提升投研核心能力和经营运作效率,促进行业加速向基金销售模式转型,提升服务陪伴能力。在市场低点发行更为多元化的产品,引导投资者遵循价值投资规律买入基金,在长期持有中分享经济增长和市场上涨带来的红利。

每于寒尽觉春生。依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坚实基础,植根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良好趋势,公募基金行业将坚定践行专业投资者的责任与担当,发挥长期资金的“压舱石”作用,为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做出努力。

壮大“耐心资本”

实现价值创造

2023年,在我国公募基金行业迎来25周年之际,公募基金践行普惠金融初心,与资本市场同向同行,取得跨越式发展,成为中国资管市场主力军。

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12月18日,公募基金公司超150家,公募基金产品超1.14万只,资产总规模达27.44万亿元。

伴随公募基金行业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基金管理人转而以增强投资者获得感为核心,更强调长远布局、品牌推广和投资陪伴,弱化短期规模和业绩的考核,深入理解基金对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优化资本市场生态、服务实体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上述证监会召开的党委会议提到,壮大“耐心资本”。这个新提法引发市场关注。

公募基金一直以来就担负着“耐心资本”职责。从投资端来看,一是公募基金通过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助力企业创新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二是公募基金持续提升资产定价能力,发挥资源配置功能,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三是公募基金积极践行ESG责任投资,助力上市公司提升治理水平和投资价值,促进可持续发展。

从产品端来看,一是公募基金通过设计开发科技创新等主题基金,积极引导长周期属性的基金流向科技含量高、潜在价值大、发展前景好的实体企业;二是公募基金通过加大国企和区域一体化等相关主题产品的布局,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三是公募基金通过加快碳中和、新能源、绿色环保等主题产品的布局,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和“双碳”目标实现;四是公募基金通过发行公募REITs,提升存量资产运营的效率,助力实体经济平稳发展。

创新力度空前

指数产品体系丰富

随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构建日趋成熟,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快速增长,2023年,公募基金行业加大产品和业务创新力度,不断推动指数体系和产品生态完善,切实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今年以来,公募基金对主流宽基、行业主题展开全覆盖“补位”,填补细分指数基金产品分类的空白,完善宽基指数及行业主题指数序列。今年陆续面世的相关指数产品包括:首批与创业板中盘200指数挂钩的4只ETF、首批4只及第二批3只科创100ETF、首批布局小微盘股的9只中证2000ETF、首批覆盖黄金产业链上市公司的沪深港黄金产业ETF等,一系列指数产品有效地满足了投资者配置需求。

同时,公募基金以服务国家战略为落脚点,聚焦科技创新、央企改革、绿色发展、区域发展、对外开放等主题投资,相继推动多类服务国家战略的ETF发行上市,例如,首批2只上证科创板生物ETF获批,首批9只央企指数ETF于今年年中陆续上市等,为市场持续注入新的活力,以持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公募基金还积极推动ETF正式纳入互联互通机制范围,以完善指数市场机制,如首批沪新ETF在上交所和新交所同步挂牌上市,以ETF为载体进一步便利跨境投融资需求,丰富跨境基金产品体系,促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持续深化。

此外,公募基金以引导长期投资为着力点,从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指数基金投教工作,通过“互动式”投资者教育与陪伴活动,进一步有效发挥ETF普惠金融属性。

目前,一个产品布局不断完善、机制设计持续优化,健康有序、充满活力的ETF市场格局正逐渐形成。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18日,境内共有885只公募基金指数型基金产品,总规模1.96万亿元,覆盖股票、债券、商品、货币、跨境股票等多种资产类别。

下一步,多家公募基金高管向记者透露,公募基金行业将在监管的统一部署和指导下,进一步加快建设高质量中国特色指数体系、加快完善指数投资生态、扩展跨境ETF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共促我国公募基金指数化投资再上新台阶,充分激发市场活力。

新基金发行难

规模创近5年新低

今年以来,随着A股市场跌宕起伏,投资者交易热情一再降温,新基金发行热度受到影响,尤其是权益类基金发行比较困难,延长募集期的现象也有所增多。

Wind资讯数据显示,继2022年新基金发行份额同比腰斩后,今年新基金发行进一步趋冷。截至12月18日,按基金成立日计算,年内全市场基金发行规模合计1.05万亿份,创下近五年新低,平均发行份额8.84亿份,创历史新低。

从产品类型看,除QDII基金今年以来发行份额为104亿份超过去年同期,其他类型基金均存在差距,如股票型基金,截至12月18日,今年发行份额为1322.88亿份,低于去年同期的1583.95亿份。

权益类基金表现疲弱,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对收益稳健的产品需求增加显著影响新基金发行结构。今年以来,债券型基金发行份额为7389.39亿份,占比超过七成,“债强股弱”特征凸显。而在2020年、2021年新基金发行高峰期,混合型基金堪称“主力军”,全年发行份额均在1.6万亿份以上。

在新基金发行市场整体缩水的同时,产品延长募集期的情况也频繁发生。截至12月18日,今年以来已有188只基金产品延长募集期,其中不乏头部公司的产品。

尽管新基金发行遇冷,但是基金管理人发行意愿依然强烈,并在低位积极布局产品线,为投资者争取更多 “安全垫”。这从今年以来成立的发起式基金数量创下历年新高可见一斑。截至12月18日,年内成立的发起式基金达到375只,较2022年增长6.53%。

由于发起式基金是基金管理人及高管作为基金发起人认购基金的一定数额从而发起设立的,在市场较低估值区域,通过发行发起式基金有利于激励基金管理人努力创造收益并增强投资者信心,一定程度上平抑销售遇冷的情况。

长风破浪,未来可期。部分基金公司已提前筹划,积极布局2024年“开门红”产品。截至12月17日,处于发行状态的基金中,有40只产品的募集截止日期设置在2024年。公募基金行业将坚持创新,为投资者提供更多元化的投资策略选择和更丰富的投资解决方案,帮助投资者应对市场波动。

公募REITs扩容增类

总募资额突破千亿元

2023年,政策利好频现“呵护”公募REITs发展。

3月份,监管部门发文支持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及REITs业务;10月份,公募REITs试点资产类型正式拓展至消费基础设施;日前,财政部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起草《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境内投资管理办法》,拟将公募REITs纳入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范围。

得益于政策呵护,公募REITs由试点迈向常态化发行新阶段,形成首发与扩募双轮驱动新格局,其中可圈可点之处更是不胜枚举——申报项目持续“上新”,底层资产类型日趋丰富,4只存续期产品完成首批扩募。

据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18日,上市公募REITs已达29只,总募集规模为954.52亿元。其中,今年以来新上市REITs为5只,总募集规模达170.92亿元,涉及的底层资产既有高速公路等存量基础设施,也有新能源等新类型基础设施。

此外,今年6月份,扩募机制正式落地实践,首批4只扩募产品平稳上市。同时,首批扩募REITs净认购金额为50.64亿元,叠加前述29只产品954.52亿元的首发规模,全市场发行上市项目合计募集资金突破1000亿元。

除了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公募REITs的另一本质是让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双方在资本市场产生“化学反应”。从已上市的29只公募REITs披露的信息来看,基础设施资产业绩表现优异,并形成了高比例分红。其中,27只产品年内共实施分红50次,合计分红金额达57.73亿元,更有17只产品年内分红金额均超过1亿元。

另有部分REITs项目正在“路上”。首批4只消费基础设施REITs项目正式获批,这标志着我国公募REITs市场扩容增类再向前迈出重要一步;另有14只公募REITs正“排队入场”。

此前,证监会有关负责人就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答记者问时表示,“加快推动REITs常态化发行和高质量扩容。推出REITs相关指数及REITs指数基金,优化REITs估值体系、发行询价机制,培育专业REITs投资者群体,加快推动REITs市场与香港市场互联互通”。

基于我国基础设施资产的庞大规模和REITs对基础设施产业的拉动作用,加之政策端的持续推动,形成更大规模的公募REITs市场指日可待。

年内清盘基金已超去年

优胜劣汰步伐加快

疾风知劲草,今年以来,公募基金优胜劣汰步伐进一步加快。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12月18日,年内88家管理人旗下合计247只基金进入清盘流程,较去年同期数量增长12.79%,同时超过去年全年清盘基金数量(235只)。

年内清盘的247只基金涵盖多种投资类型,既包括常见的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货币市场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也包括FOF基金、国际基金以及另类投资基金。其中,混合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清盘数量较多,合计清盘191只。由于触发基金合同终止条款而被动进入清盘程序和经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表决通过主动进入清盘程序的基金各有110只、137只,主动“离场”的基金占据多数。

聚焦年内基金清盘原因,基金规模不足和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较少都可能迫使基金清盘。如连续6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情形,基金管理人应当终止基金合同并按照基金合同约定程序进行清算,不需要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基金合同生效日起三年后的对应日,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2亿元的,基金合同自动终止,同时不得通过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延续基金合同期限。同时,也有部分基金根据市场环境变化,为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而进行清盘。

纵览历年基金清盘情况,清盘基金数量整体呈现增长趋势。据Wind资讯数据显示,自2011年就有基金清盘,但初期数量有限,2014年才有主动离场的基金,按照基金到期日计算,2014年仅有11只,2015年仅有38只,2016年为24只。不过,随着基金清盘机制逐渐形成,2019年至2022年,基金清盘数量有所增长,分别为134只、174只、254只、235只。

基金清盘机制的不断完善,加快了基金产品优胜劣汰的步伐,加速无法适应投资者需求、市场形势变化等产品的出清,不仅使基金管理人可以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放在其他表现更优的产品,也有利于加强投资者权益保护。不过,在不幸进入清盘程序的基金中,也有部分业绩表现不错的产品,对于此类“有潜力”的产品,基金管理人或可进一步加强持营。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