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车产业发展“新赛道”亟需实战人才刘懿艳代表:高校学科设置应与时俱进

来源:东方网 时间:2024-03-11 15:44  阅读量:14036   

东方网记者王佳妮3月11日报道: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加速走向智能网联化,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迭出对产业人员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建设符合国家和产业需求的人才高地,已成为中国汽车从业者亟须思考的重要课题。”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上汽集团零束科技党委副书记刘懿艳就关于加快建设“智能汽车人才高地”提交了一份建议。

接受记者采访伊始,刘懿艳先给出了一组数据: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持“产销两旺”的发展态势,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市场占有率达到31.6%,高出上年同期5.9%。根据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的统计,截至2023年底,中国汽车产业研发工程师超过114万人,其中从事智能车研发的人员约为22万人。

“在智能化这条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新型主导性赛道上,人才队伍建设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赛道在变,我们高校的学科设置应与时俱进。”刘懿艳在接受东方网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我国车辆工程专业自设立以来,至今仍作为隶属于工学门类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学科定位与其高科技综合载体的战略意义不相匹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与当前产业所需存在差异。

刘懿艳指出,如今的汽车已不仅仅是一个机械产品,更是一个承载着高科技元素的智能产品。在智能车的生产过程中,企业需要负责软件架构的工程师、负责智能驾驶的工程师,搭建智能云平台的工程师等等,这就意味着车辆工程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企业的实战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车辆学科已成为高新科技的集成创新与应用平台。”对此,刘懿艳建议,推进车辆工程学科升级为一级交叉学科,加快完善学科知识体系,实现和其他相关学科的深度融合,建立符合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体系。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材编写、实践安排和师资建设方面,邀请产业界和学界专家交流、参与及合作,加大产业实践与高校教学的结合力度,“整个人才培养方向,应该要朝融合交叉学科去发展”。

除了高校学科设置,产教融合也是刘懿艳关注的话题之一。“企业既是生产者,又是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使用者;既是创新主体,也是成果转化载体。如何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思考。”刘懿艳向记者介绍了上汽集团零束科技在今年开年的一项“新动作”:2月8日,零束科技—上海交通大学汽车智能网联技术联合研发中心正式成立,双方将依托联合研发中心,对标前沿技术发展方向,建立“研究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中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和“产学研用”的联合创新高地。

“希望通过这一平台,将前沿科技领域的技术研发成果快速验证、迭代、转化,为智能车市场持续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培养一批行业实战型人才。”刘懿艳说。?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