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武威观民勤治沙防沙用沙获“三赢”

来源:中新网甘肃 时间:2024-06-03 15:23  阅读量:8694   

六月的沙海绿洲,风和日丽,绿意盎然。武威市民勤县北部的青土湖,芦苇丛丛摇曳,野鸭成群栖息,天鹅展翅翱翔,湛蓝的湖水波光粼粼。

青土湖曾是石羊河的尾闾湖,新中国成立初期,其水域面积仍有70平方公里,至1959年完全干涸,形成了长达13公里的风沙线,成为民勤绿洲北部最大的风沙口。

从有水到无水再到有水,青土湖的变化,无疑成为一面折射民勤生态变迁的镜子。

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全县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占88.18%,处于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北方防沙带”的中心,是河西走廊乃至西北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生态区位特殊。

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民勤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风沙抗争的历史。

半个世纪以来,民勤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西筑堡垒、东拓阵地、南护水源、北锁风口、中保绿洲”的思路,坚持区域联动、上下联动,统筹沙漠边缘与腹地、上风口与下风口、沙源区与路径区治理,以“三北”工程等项目为依托,干部群众投工投劳、社会资金为补充,采取风沙口治理、防护林建设、国有林管理等措施,完成治理任务241.8万亩,其中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面积36.35万亩、巩固成果任务面积205.25万亩。

“民勤县大力弘扬‘勤朴坚韧、不畏艰辛、众志成城、久久为功’的防沙治沙民勤精神,进一步深化拓展人人上、代代传、步步走、苦苦干的防沙治沙民勤模式,科学打造青土湖、沙咀墩、四方墩等治沙示范基地,丰富拓展防沙治沙民勤模式打造民勤样板,持续推动防沙治沙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民勤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姜有恒介绍说。

同时,民勤县水沙共治,把水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考量中,统筹兼顾开源与节流、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以水定绿、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调结构,深节约,并依托物联网、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技术,自主研发智慧灌溉和智慧水务,为农业增产、农村饮水安全、农民增收提供先进的农业智慧灌溉装备、农村智慧水务装备、农民种植数据模型,让“治水”变“智水”。

“根据可用水总量、产业结构、种植面积等因素,我们确定用水指标,将水权水量逐级明细到用水户,并发放实名制水权证,确保水资源得到科学高效利用。”民勤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芳介绍说,通过科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压减高耗水、低效益作物,扩大高效节水作物种植面积,全面普及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实施灌区现代化改造,有效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此外,民勤县“治沙”与“用沙”双管齐下,坚持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之路,积极拓展特色沙产业范畴, 不断探索绿富同行、绿富同兴的生态奥秘,创新发展“生态+产业”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治沙与增收齐抓,生态与致富并举,因地制宜培育肉苁蓉、锁阳、甘草等特色沙产业,让治沙产业链走得更长、更远。

民勤县还依托沙漠资源,拓展智慧互联文旅价值链,解锁文旅“流量密码”,探索“体育+旅游+文化”深度融合,丰富旅游+、赛事+、文化+、沙漠+等多元化旅游业态,打造文化旅游新供给、新场景、新模式,推动沙漠旅游产业向纵深发展,把沙漠旅游、低空旅游培育成为民勤特色产品,让黄沙变“黄金”。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民勤正在用全新的生态理念、文化符号和艺术风格,形象生动地传播人沙和谐共生的理念。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