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牧原集团董事长秦英林:中国生猪养殖业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来源:证券之星 时间:2024-10-20 06:54  阅读量:10315   

“从年出栏22头到6382万头生猪、规模位居全球第一,牧原集团30余年发展史也是创新史,技术创新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对于牧原集团来说,低碳转型需要抓重点,挑战主要在饲料效率。对标国际,还有很大进步空间。”牧原集团董事长秦英林近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如是说。

10月10日至12日,2024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举行。秦英林在会上发言时表示,在低碳转型实践方面,牧原集团最深刻的感受是从全产业链来做。全产业链减碳的前提在于热情和信心。牧原集团的养猪业务分布在全国24个省。刚开始推行减碳的时候,主要围绕产业链的养猪环节,此后延伸至育种、饲料营养、有机肥、土地利用等。

近年来,中国生猪养殖业快速发展。“整个行业正从数量增长阶段迈向质量提升阶段。高质量发展是未来的必然趋势,企业养猪要朝着更高效率、更高品质、更加绿色环保的方向迈进。”秦英林指出,中国是养猪生产和消费大国。但对标国际先进养猪水平,中国还存在一些差距。从欧洲一些养猪国家的生产效率指标来看,母猪年断奶仔猪数40头,母猪年上市肥猪数达38头,母猪年产肉量达4000kg,育肥猪的日增重在1100g左右。存在的差距既是挑战也意味着机遇。一旦有所突破,中国养猪业将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牧原集团始创于1992年,现已形成集饲料加工、生猪育种、生猪养殖、屠宰加工为一体的猪肉产业链。

《21世纪》:2024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主题聚焦“气候变化与农食系统转型”。在你看来,推动农食系统转型有何重要性?

秦英林:农食系统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气候变化带来极端天气,也在加剧农业生产的波动性,对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挑战。根据公开数据,整个农食系统的碳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3。推动农食系统绿色低碳转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于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21世纪》:企业助力农食系统低碳转型有何意义?企业推动农食系统低碳转型需要从哪些维度努力?

秦英林:从社会价值来说,作为农食系统的重要一员,我们积极推动养猪绿色低碳生产,探索农食系统低碳转型之路。这有助于守护好生态环境,稳定农业生产的基础,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

从企业自身来说,积极推动低碳转型,也有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根据牧原集团低碳转型的经验,减碳行动并没有减少企业利润,反而助益养猪主业发展。

在低碳转型实践方面,牧原集团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从全产业链来做。全产业链减碳的前提在于热情和信心。牧原集团养猪业务分布在全国24省,最开始减碳行动主要围绕养猪环节,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慢慢扩展到生猪育种、饲料营养、屠宰、食品加工等全产业链。

根据我们的统计,2023年,牧原集团共计减少434万吨温室气体排放,每公斤猪肉碳排放为0.964kg,相较国际每公斤猪肉平均碳排放2.16kg降低55.4%。考虑到现阶段的生产水平,我对取得的减碳成果是很满意的。

《21世纪》:根据你的观察,中国生猪养殖市场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生猪养殖企业面临哪些新的机遇与挑战?

秦英林:近年来,中国生猪养殖业发展很快。当前,行业正从数量增长阶段迈向质量提升阶段。高质量发展是未来的必然趋势,养猪要朝着更高效率、更高品质、更加绿色环保的方向迈进。

中国是养猪生产和消费大国。但对标国际先进养猪水平,中国还存在一些差距。从欧洲一些养猪国家的生产效率指标来看,母猪年断奶仔猪数40头,母猪年上市肥猪数达38头,母猪年产肉量达4000kg,育肥猪的日增重在1100g左右。存在的差距既是挑战也意味着机遇。一旦有所突破,中国养猪业将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21世纪》:你认为生猪养殖行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如何取得突破?

秦英林:我认为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树立国际视野。对标国际先进,我们要见好就学,见强就比,见高就攀,勇超国际水平。二是技术发力。底层逻辑是创新的关键。对于企业来说,创新还要从技术发力,建立新认知、新逻辑、新方案、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创新突破,引领企业发展。三是坚持长期主义。创新并非一蹴而就,可能几年都不一定看得到利润和回报,我们需要坚定不移持续做下去,做深入。

《21世纪》:自创立至今,牧原集团在生猪养殖方面有何亮点探索与成效?

秦英林:回望牧原30余年发展,从最初年出栏22头生猪到现在年出栏6382万头生猪、规模位居全球第一,一路走来,我们靠的就是创新。

我们从技术发力,从业务底层突破,持续破解养猪生产难题,提高养猪生产效率,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以低豆日粮技术的应用为例。自2000年以来,牧原集团一直致力于推动低豆日粮在养猪上的应用:在满足不同猪群营养需要的同时,降低豆粕使用量;在降低饲料成本的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023年,牧原集团养猪豆粕用量进一步降低至5.7%。并且,牧原集团2021年向行业公开低豆日粮配方技术,带动行业共同减豆。自2021年至今,中国养猪行业养猪豆粕用量从17%降至13%。我们还与西湖大学合作成立实验室,通过合成生物技术生产氨基酸,进一步替代豆粕。全国推广后,养猪能节省2000万吨大豆消耗,进一步降低氮排放。

此外,我们研发了无供热猪舍。以往,在中国东北等高寒地区,养猪需要锅炉供热。现如今,通过采用无供热猪舍模式,推动牧原集团2023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86.70万吨。我们也期望与国内外寒冷地区的养猪企业共享无供热猪舍技术,减少锅炉、燃气的使用,促进碳减排,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在我看来,创新并非一蹴而就。牧原集团投入了很多资金,做了大量的技术投资。未来,我们还会持续探索,持续创新。

《21世纪》:未来五年,牧原集团在打造绿色可持续的农食产品、助力中国农食系统转型方面有何思考与规划?

秦英林:对于牧原集团来说,低碳转型需要抓重点,这其中既有挑战也有机遇。挑战主要体现在饲料效率上。目前,牧原集团每公斤活猪增重饲料效率在3.0:1左右,国际上一些国家的饲料效率在2.4:1甚至2.1:1。与之相比,我们还有很大进步空间。

未来,牧原集团将从技术出发,在猪病治疗方案上,建立能够保障猪群全面健康的天网工程,实现饲料效率提升。将持续与西湖大学保持密切合作,加强在合成生物领域的探索,结合新能源,合成新材料,从源头开始降低碳排放。将以创新为发力点,在猪的育种、健康品质等方面持续突破,深入推动养猪产业低碳转型。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