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乒乓球小将们的进阶“密码”
决赛场上,掌声与喝彩声此起彼伏,每一次精准的击球,都凝聚着小将们对乒乓球运动的热爱和对胜利的渴望。小球旋转间,尽显学生风采。
经过4天的激战,11月10日,2024上海市学生运动会乒乓球比赛在位于宝山区的曹燕华乒乓培训学校迎来尾声。选手们在共计291场团体赛、682场单打赛和210场双打赛的“拼杀”中,角逐出了高中组、初中组和小学组17个项目的前八名。
小学组男子单打项目的“战果”率先出炉,来自上海市曹燕华乒乓球学校的四年级小将李州菡突破重重阻碍,斩获冠军的殊荣。3岁半开始接触乒乓球,5岁正式开始训练的他,童年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球馆度过的。比起同龄人,少了一些“放飞自我”的快乐,但在李州菡看来,对乒乓球运动的兴趣和热爱,能够消解所有因训练带来的伤和苦。
体育教育要趁早,培养体育兴趣更要从娃娃抓起。将幼儿园纳入体教融合“一条龙”体系建设,是宝山区的精心布局。“面向孩子的训练比较特殊,年龄越小,就越注重兴趣而非竞技能力的培养。同时,当今世代的孩子不同于以往,心理问题是他们能否发展得长远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应对学业、专业的双重压力?如何克服竞技上的压力和瓶颈?这就需要专业教练员和体育教师紧密结合起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同时还要做好家长的工作。”在宝山区教育局副局长王晓波看来,兴趣培养讲究时间,更要讲究方法。
这个方法的强有力支撑,就来自一批专业的教员队伍。“对于乒乓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实际上是学校与俱乐部1+1模式的合作,教练员进校园,有力支撑了我们各个项目的发展。”王晓波表示,两支教学队伍融合发力,既注重学生的乒乓技术水平提升,也不能忽视他们学业水平的提升。“特别是对于一些具备竞技水平的乒乓后备人才,学校在安排他们的学业和训练方面会有更多的融合性教学。”
在传统的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科成绩一度被奉为重中之重,体育让位于其他学科的情况屡见不鲜。但体教融合的实施,打破了这一长久固化的认知。
作为杨浦区体教融合“一条龙”布局上的学校,杨浦区世界小学与上海体育大学中国乒乓球学院紧密合作,将乒乓球项目纳入到校本课程的定制课程当中。“我们的乒乓球课程体系分为两段式,一二年级是普及的定制课程,基本能做到人人会打乒乓球;通过两个学年的培养,我们再选拔出有兴趣、有能力的孩子进入学校的社团。”杨浦区世界小学校长张敏表示,“小朋友的体育学习,本质上是一种体育精神、体育技能的吸收接纳,这些核心能力对于促进学科学习甚至其他能力的提升,都大有裨益。”
通过进行体育活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有效疏导,团队意识、规则意识、目标意识逐渐树立;通过举办运动赛事,学校的文化氛围丰富了起来,校园文化建设真正发挥了学生的力量……体教融合“一条龙”的建设让越来越多的教育者看到了体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具象化作用。
对此,执教杨浦区世界小学,并带领队伍在本届比赛中摘得小学组男子团体赛金牌的教练胡辰昊感触很深:“虽然我执教的是小学组,但这次杨浦区初中单打和团体都拿到了冠军,其中也有学生是从我们世界小学升上去的,还有此刻奋战在决胜局的上海体育大学附属中学的选手,也是我当年在世界小学带过的。我同样为他们骄傲。”
摄影:袁征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