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碧云这一“家门口”的美术馆,要将艺术的美好带给更多人
作为浦东新区人民政府立项兴建的公立美术馆,浦东碧云美术馆已悄然来到开馆后的第6个年头。在蛇年新春即将到来之际,这一浦东金桥“家门口”的社区美术馆日前对外发布了2025年展览计划。
“艺术疗愈”率先登陆
翻看这张展览菜单,关注艺术疗愈的“爱的系列——我是我,我们是我们”展览,与总结回顾性质的“人来人往——2025浦东碧云美术馆馆藏作品展”已率先开幕。
作为一个新兴概念,“艺术疗愈”已引起国内学术界、教育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此次浦东碧云美术馆携手中央美术学院艺术治疗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爱’的系列——我是我,我们是我们”,汇集了20余位来自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以及13个国内外经典的艺术疗愈实践案例,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艺术与疗愈体验场域。
艺术究竟如何疗愈人心?展览中,艺术家黄赛峰以《空盒游戏》系列作品为观众带来一个切片。项目参与者的相片与笔记,参与者摆放心理沙盘时的视频、艺术家基于心理沙盘创作的绘画——这三者构成了《空盒游戏》系列中的一组作品。黄赛峰介绍,他的创作受到心理沙盘游戏的启发。这是一种心理治疗方式,它引导参与者在沙盘中摆放各种小物件,呈现内心世界,也让治愈与转化获得了可能。
中央美术学院近年来通过开设艺术疗愈相关的本硕课程,进行多学科交叉的学术研究,推动了艺术疗愈在国内的理论建构与实际应用。中央美术学院艺术治疗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璇介绍,本次展览既有艺术治疗专业展陈,还在展览空间场域内举办的艺术疗愈工作坊。在夜间举办的“做个好梦”工作坊中,她带领参与者调动身体、感受自己、享受艺术,将潜意识通过肢体舞动、戏剧创作的方式呈现,在“梦境”中舒缓压力,表达内心。在共同的艺术创作和情感交流中,参与者将感受到彼此的理解和支持,从而连接自我与他人。
同步开幕的2024碧云美术馆馆藏作品展,以“人来人往”作为展览主题。参展作品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向观众呈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展览选取“看见法兰西”摄影艺术展中张海儿、孙瑞祥的摄影作品,韩硕、季平、夏葆元等老一辈中国人物绘画艺术家的国画作品,还有钟飙、王波、托马斯·希乐布兰德等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这些作品均为艺术家展览后捐赠,馆方为此感谢各位艺术家对于社会美育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展览持续上新
在这两个展览之后,4月即将“上新”的将是两个展示对外开放成果的展览。
其中,第四届“海上来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文物艺术品公益展的内容,将汇集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交易的文物艺术品进行公益性展示。今年4月18日是浦东开发开放35周年纪念日,值此之际,庆祝浦东开发开放35周年主题展将亮相碧云美术馆。艺术家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画笔讲好“浦东故事”。
碧云美术馆作为浦东图书馆艺术主题分馆,每年都会策划一场以“书”为主题的展览。9—10月,“天气之语”科技艺术展由书籍《天气之语》作为线索展开,书中集结了众多在当代气候与天气研究中的研究者、艺术家、建筑师、社会学家和媒体理论家等从不同角度下审视天气这一主题的论述,探讨了天气在文化、社会和技术的背景下形成多重意义。展览将结合《天气之语》和相关研究项目,通过关键词的解析和文本的分享,一同探讨及思考关于可持续性、环保、艺术科技等问题。
推动艺术破圈
记者注意到,今年碧云美术馆将力推多个特别项目,通过跨学科合作促进艺术破圈。其中,“素人舞蹈计划”面向社区居民,通过开展艺术体验工作坊、举办艺术讲座与分享会等形式,引导社区居民通过身体探索自然环境及在地文化。“实验室艺术展”将聚焦科艺融合,上海科技大学将开放多个学科实验室,联合馆方邀请国际国内跨学科艺术从业人员进行参观访谈,驻地创作,艺术展览,探寻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实验性创研合作。“艺术越野计划” 倡导艺术教育应突破地域、资源、身份等局限,通过一辆满载艺术资源的“大篷车”,向乡村儿童送去“碧云食光” “石头汤” “童画碧云” 等艺术品牌项目,为乡村儿童提供与城市同等的艺术教育机会。
馆方表示,碧云美术馆以打造“社区友好型美术馆”为理念,在新的一年将走出自身所在社区,不断拓宽受众边界,通过展览、行动以及公益项目,吸引更多对于艺术、慈善等有着共同理想的人,将艺术的美好带给更多人。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