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创注入“活水”AIC股权投资试点扩围稳扎稳打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5-02-23 06:16  阅读量:10330   

2月19日,济南市政府召开发布会称,五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已与济南市正式签约,5只合作基金首期规模50亿元,重点投向全市四大主导支柱产业及10个标志性产业链群。不仅如此,近期湖北省、福建省已分别落地首只AIC股权投资基金。

自AIC股权投资试点扩围以来,众多百亿级规模的AIC股权投资基金相继落地、多点开花。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5家AIC与18个试点城市均达成了合作意向,签约基金意向金额累计超过4200亿元。

当前,银行AIC业务正加速从债转股向纯股权投资进阶,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来自银行系的耐心资本正为科创领域注入“活水”,助力科创企业穿越周期,茁壮成长。

重点投向科创领域

目前,我国共有工银投资、农银投资、中银资产、建信投资、交银投资5家AIC,它们分别由5家国有大行全资设立。

自2021年开始,AIC在上海试点股权直投业务。2024年9月24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通知,将AIC股权投资试点范围从上海扩大至北京、天津、重庆等18个大中型城市,并放宽了股权投资金额和比例限制。

试点扩围后,5家AIC纷纷与各试点城市签约设立股权投资基金。根据清科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2024年AIC投资活跃度达到历年峰值,全年5家AIC及其附属投资机构共完成156起投资案例,披露投资金额达576.04亿元。

“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是AIC的投资目标导向。据了解,AIC将资金重点投向科技创新领域,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AIC基金遍地开花,不仅为私募股权投资领域带来活力,更为科技创新企业带来新的“源头活水”,成为科创金融的新生力量。

以工银投资为例,截至2024年末,其已储备对接百余个优质科创项目,重点覆盖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另外,中银资产去年年底已储备优质科创企业项目超过100个,重点覆盖商业航天、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新兴赛道,并完成多个项目的立项和投资审批。

“当前,我国科创企业快速发展,亟需包括股权融资、债权融资、保险保障等全方位的科技金融支持。相对而言,科创企业的股权融资渠道仍需拓宽,AIC作为国有大型银行的综合经营子公司,能够提供长期稳定的耐心资本,支持科创企业发展。”中国银行研究院银行业与综合经营团队主管邵科表示。

集结更多耐心资本

科创企业融资一直面临着“麦克米伦缺口”——银行即使有向企业提供贷款的需求,较低的风险偏好也使得中小企业很难得到银行资金,双方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科创企业不仅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而且风险高、回报周期长,尤其需要耐心资本来支持。

商业银行主导的以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是我国金融业的主要融资模式,这在风险偏好、融资成本等方面与科创企业的实际资金需求存在难以匹配的问题。股权投资的融资方式可以为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对科技创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银行AIC股权投资试点政策的稳步推进为科创领域带来了新气象。国信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剑表示,随着AIC试点范围扩大和经验积累,股权直投业务规模有望持续增长,并提升大行在科技金融领域的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前期上海试点AIC基于过往债转股的经营经验,基本搭建起了股权投资、管理、风控、行研的专业团队,形成了较强的专业能力,已经具备扩大试点、稳步从债转股转向股权投资的条件。”邵科表示。

金融AIC股权投资基金具有资金期限长、稳定性高的特点,是耐心资本的典型代表。例如广州成立的首只AIC基金期限长达20年。业内人士认为,这波陆续集结的“长钱”将深刻改变科创企业的融资环境。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一方面,AIC依托银行的项目储备和金融服务能力,能够调动地方分支行的资源,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为科技企业提供“股权+债权”“融资+融智”的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提升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精准度;另一方面,通过与母行及兄弟单位的业务协同,AIC进一步深化了投贷联动,为科创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

业务规模持续增长

目前,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直投业务规模仍较小,尚处起步阶段,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试点范围扩大和经验积累,未来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的股权直投业务规模有望持续增长,试点经验成熟之后预计也会继续扩大城市范围。

当下,金融AIC股权投资基金在各地纷纷落子,多点开花,银行系资本加速入局,有力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但也面临流动性管理、风险管理、人才机制建设等多方面新挑战。

邵科称:一方面,股权投资周期较长,AIC需要优化流动性管理,确保资金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另一方面,AIC风险管理难度较大,股权投资的价值受市场环境影响较大,尤其是对于非上市公司的股权,估值可能因市场条件的变化而大幅波动。

AIC如何不负众望穿越周期,保持耐心并坚守长期主义,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命题。邵科建议:一是持续加强投资能力建设,优化投资决策机制,投资前进行详尽的尽职调查,确保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投资机构、中介机构等的合作,提升自身的投资能力和管理水平;二是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对投资项目进行全面风险评估,强化投后管理,对于表现不佳的项目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三是加强人才机制建设,优化绩效考核体系,投资团队敢于创新,明确长期投资的目标和方向,鼓励关注长期收益,设计长期激励计划。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