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拓展免疫策略智能升级接种服务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没有哪种预防性卫生干预措施,比疫苗免疫更具成本效益”。
4月19日至20日,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2025年疫苗与健康大会在武汉召开。近年来,中国疫苗产业迎来哪些历史性跨越?我国免疫规划取得哪些成效?如何提升接种服务,为百姓带来更多健康“获得感”?政府部门、医学专家等近3000名行业代表展开深入交流。
——中国疫苗行业向全球产业链高端迈进。
国产HPV疫苗、埃博拉疫苗等重磅产品相继问世;13价肺炎结合疫苗、带状疱疹疫苗等成功研发;多款疫苗通过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惠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记者从大会上了解到,中国疫苗行业正向全球产业链高端迈进。
“从满足国内需求到服务全球公共卫生,中国疫苗产业迎来历史性跨越。”湖北省卫生健康委主任王云甫说。
与会专家分享,近年来,全球生物技术不断突破,疫苗研发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mRNA、纳米递送系统、病毒载体等新型技术不断涌现,极大提升疫苗研发效率与免疫效果。
科技的进展固然喜人,安全的底线不容马虎。如何筑牢疫苗安全底线?
——我国免疫规划工作成效显著。
2000年实现无脊灰目标,2007年以来无本土白喉病例报告,2012年消除新生儿破伤风,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流行率从1992年的9.67%降至2020年的0.3%;我国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维持在90%以上,目前每个乡镇至少有1家预防接种单位……
近年来,我国强化免疫规划工作法制化和规范化建设,完善预防接种服务网络,提升疫苗流通信息和冷链管理水平,疫苗可预防疾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促进社会共治、医防协同、医防融合。
“大会积极响应落实健康优先发展战略部署。”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李斌表示,今年大会主题为“优化拓展疫苗免疫服务”,旨在坚定落实预防为主方针,推动优化疫苗免疫服务体系,以更优质、更普惠的疫苗服务守护全民健康。
据介绍,在湖北省,“为14岁女生提供免费自愿接种2剂次2价HPV疫苗”被纳入民生实事;全省推进智慧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物联设备支持身份证读取功能;将接种证纳入新生儿出生“一件事”联办,新生儿建档率与接种及时率进一步提高。
——让疫苗服务更普惠、更智能。
有专家指出,我国免疫规划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但与国际共识相比仍有差距,还需进一步提质扩容。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李群建议,要继续维持高水平接种率,动态优化免疫策略,维持高监测敏感性。
大会释放多重重要信号:有关部门正积极研究动态调整国家免疫规划政策,有望优先推动疾病负担重、成本效益高的疫苗纳入规划;部分省份有望试点医保个人账户支付非免疫规划疫苗费用,减轻疫苗接种经济负担;电子接种证跨省共享、AI智能接种服务、大数据疫苗库存管理等一批智慧应用加速落地。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主任尹遵栋表示,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帮助下,可使疾病监测及预测预警更为便捷和准确,未来还可通过大数据精准评估疫苗保护效果。
从防控传染病到拓展全生命周期保护,从科技赋能到医防协同,中国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创新的思维,书写免疫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正如与会专家所言:“让每一支疫苗都成为健康的守护者,让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