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采用国际标准管理办法》6月1日起施行助力扩大标准制度型开放
日前,总局组织修订了《采用国际标准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进一步规范采用国际标准工作,助力扩大标准制度型开放,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新办法自2025年6月1日起施行。
市场监管总局法规司副司长王火旺介绍称,新修订的《办法》明确了采用国际标准的范围和采标主体的范围。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电信联盟(ITU)制定的标准是公认的国际标准,《办法》明确,采用的国际标准为上述三大国际标准组织制定发布的标准;同时规定,确有需要但国际标准组织尚未制定相应标准或者制定发布的相应标准在我国不适用时,可以采用其他国际国外组织发布的标准。
《办法》明确了采用国际标准管理职责。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采用国际标准工作。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责,开展和指导本部门、本行业采用国际标准工作。有关行业协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合开展本行业采用国际标准工作。
在采用国际标准的原则和要求方面,为提高采标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办法》规定了采用国际标准应当结合我国国情,与国际标准体系相协调,优先采用基础性标准,减小与国际标准差异等要求。
《办法》还明确了采用国际标准工作的全过程管理的制度要求。制定采标国家标准首先应满足制定国家标准的相关程序,同时应满足制定采标国家标准的特有要求。《办法》增设对国际标准的动态跟踪、适用性分析、验证等预研工作要求,细化了对评估、起草、审核等环节的相关要求,同时《办法》明确缩短采标国家标准制定周期,加强采标国家标准统计分析、实施效果评估、更新等相关内容。
此外,《办法》提出要为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消费者组织、公共利益方等相关方参与制定和实施采标国家标准创造有利条件。
参与制定和实施采标国家标准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如何体现?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司司长肖寒表示,一方面,实施应用采标国家标准是企业开展海外业务的“通行证”。国际贸易活动中的买卖双方常常在合同中约定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标准,将国际标准作为评估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重要依据。我国企业按照采标国家标准开展产品的设计、制造和检验,以及按照采标国家标准开展服务的接待与受理、质量控制与评价等各环节。例如企业设计产品时,需要依托产品标准明确设计规范等要求,确认原材料、零部件、接口或分类的相关标准是否满足设计规范。又如,在生产完成后,产品出厂或交付之前,企业还需要依据试验方法标准开展产品技术指标的检验。
另一方面,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尤其是大量的中小微企业,实施应用采标国家标准较之于自主研发标准更具经济性和有效性,是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重要方法,能使技术水平快速提升,追赶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据了解,市场监管总局将通过国际标准跟踪转化工作平台及时更新国际标准最新信息,进一步推进我国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标准支撑。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