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DIC多器官功能衰竭争分夺秒辨微施治劫后余生
近日,66岁的丁阿姨险些被来势汹汹的病情夺去生命,所幸经过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团队十多个日日夜夜的精心救治,才脱离了生命危险。
3月的某天,丁阿姨和朋友们相约外出赏景踏春,不料游玩回家后就出现了严重的腹泻,同时还出现了寒战发热的症状,最高体温39℃。丁阿姨在家口服退热药后体温下降,但腹泻两天未见好转,便前往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就诊。
经急诊科医师查体发现,丁阿姨体温高达40.1℃,心率过速142次/分,且血压不稳定,测随机血糖报危急值29.5mmol/L。各项指标均表明其病情极危重。遂立即为其给予补液、升压、降糖、控制体温以及抗感染对症治疗。随后以感染性休克,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肾功能不全的诊断将其收住重症医学科。
入院后,丁阿姨的病情仍在加重,充分补液后仍需泵入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且出现严重DIC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生命危在旦夕,重症医学科的医护团队丝毫不敢懈怠,科主任周晶迅速带领团队施救。考虑到患者是因感染而导致呼吸、循环、肾脏、内环境、血凝等多脏器衰竭,医护团队进行经验性抗感染,同时积极寻找病因,并予以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肾脏替代治疗等为生命保驾护航。
经救治,丁阿姨的病情得到初步控制,多器官功能衰竭逐渐好转。同时发现,由感染而继发的严重DIC仍在持续。DIC是由感染导致的凝血功能显著异常,丁阿姨在入院时就已有休克、四肢末端青紫并逐渐缺血坏死的情况,经骨科、血管外科会诊评估为四肢对称性坏疽,经过与家属详细沟通病情后规律予以四肢坏疽部位换药治疗。
周晶及重症医学科的医护团队实时根据临床表现、血凝等多项指标滴定患者的治疗方案,补充血液制品并动态调整抗凝、抗纤溶治疗。患者的病情严重且易反复,往往短短数小时内就出现很大波动,最严峻时,甚至需每小时滴定患者抗凝药物的剂量及种类。即便病情如此棘手,重症团队毫不气馁,每一个人都保持着对指标的高度关注,精确衡量与实施治疗方案。
终于,在高效协作下,经过13个日日夜夜的不懈努力,终于迎来了生命的曙光。丁阿姨的DIC被有效治愈,整体病情明显好转。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治疗,目前丁阿姨已出院居家康复。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